在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,陕北黄土高原不仅是革命的圣地,更孕育了一段特殊的产业抗争篇章。陕甘宁边区的民族卷烟工业于绝境中起步,在战火中顽强生长,以手工生产为根基,以自力更生为信念,成为边区军民突破经济困局的一股力量,也书写了中国民族卷烟工业在抗战烽火中艰苦奋斗、勇毅前行的珍贵一页。
困境求存:抗战中的经济突围
抗战相持阶段,陕甘宁边区面临日寇进攻与国民党封锁的双重困境,物资极度匮乏。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,边区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举措,力图打破封锁、保障军需、稳定经济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边区烟草业随着大生产运动拉开序幕。
1942年,延安光华农场引进烟草种子,试种成功后予以推广。自此,边区烟草业的基础得以初步建立起来。1943年春天,边区政府将旱烟生产列为个人自给自足任务之一。留守兵团的兵站部要求干部战士自给的物资中,旱烟列为其中一项。同年,以开荒生产闻名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将烟叶种植列入生产计划,在南泥湾建立烤烟房,创办随军纸烟作坊,聘请技术人员用木斗子手工制造卷烟。随军纸烟作坊成为延安卷烟厂的前身。
艰苦创业:马背上的卷烟工厂
封锁时期,要做出一支烟绝非易事。
“当时我们坐着小马扎,围在一起听技术员讲解制烟技术。”原三五九旅炊事员李志安回忆道,“从蒸烟、剥筋到夹叶、刨丝……所有工序全是手工完成。放置烟丝是个技术活,放多了抽不动,放少了易熄火,往往一名技师带着几名战士,边说、边教、边卷。”
据李志安回忆,卷烟造出后,战士们争着为其取名,亲切地将这款烟称作“大生产”,蕴含着开展生产自救、打破经济封锁的寓意。
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,随军卷烟作坊的生产条件极其简陋。原料设备采用牛拉车载,生产工具简单便携,遭遇敌情时立即转移、及时隐藏。这种化整为零、机动灵活的生产机制,造就了打不垮的“流动厂坊”。
产业初成:边区烟草工业兴起
1943年11月,随军卷烟作坊转出部分产业工人,在延安市场沟成立了西北纸烟厂。这是陕甘宁边区第一家公营烟厂,生产的“黎明”牌卷烟有效保障了军需民用。
经过不断摸索、积累经验,陕甘宁边区公私营卷烟厂坊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。1945年,边区先后诞生200余家公私营手工卷烟厂坊,大多带有随军性质,跟随人民军队转战,成为“流动的经济”“马背上的工厂”。例如,中央党校建成丰裕烟厂,三边分区教导二旅政治部开办了庆丰烟厂,关中分区成立了大泉烟厂,延安成立了华丰烟厂、丰足烟厂等。边区烟厂生产的品牌有很多,如“曙光”“明珠”“光明”“黎明”“红光”“战马”,等等。
1947年,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,大部分烟厂停产。虽存续时间短,但这些烟厂为保障军需民用、繁荣边区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,培养了产业工人,留下了品牌雏形,在中国烟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继往开来:红色基因的时代新篇
新中国成立后,延安地委召集原西北纸烟厂工人,于1956年试产、1963年成立石佛沟雪茄烟厂,积蓄了产业力量,后停办。
1970年5月,延安地委成立南泥湾卷烟厂筹建处,组织原边区卷烟厂工人在三五九旅开挖的窑洞里赶制卷烟,于建党节前生产出“延安”“南泥湾”品牌。1971年,烟厂由南泥湾搬至李渠镇崖里坪村,更名为延安卷烟厂。次年,机制生产“延安”“南泥湾”,迈入半机械化时代。此后,复产了边区品牌“黎明”“大生产”等。
作为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,延安卷烟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。1974年,延安卷烟厂上缴的税金,成为延河改道第一段工程的启动资金;1991年,工厂将6年税金全部用于西延铁路建设,保障了顺利通车。此外,文明创建、公益活动、美丽乡村建设中,都留下了工厂干部职工坚定的身影……
进入新时代,延安卷烟厂继续发扬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,积极融入行业发展大局,围绕公司“做品规、建品系、强品牌”战略和工厂“固底板、补短板、锻长板”主线,通过抓好党的建设、锤炼队伍作风、提升生产质效、传播品牌文化,传承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。
从战火中的随军作坊到现代化的卷烟工厂,延安卷烟厂见证了民族卷烟工业在困境中崛起、在奋斗中成长的壮丽诗篇。这段始于战火、成于奋斗、兴于创新的发展历程,激励着一代代烟草人不忘初心、砥砺前行。
都古外烟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