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排排曾经专属于金叶的烤房,如今正烘烤着金黄的玉米、火红的辣椒和珍贵的中药材。在湖北省利川市,烟草部门将季节性闲置的烤房无偿提供给农民使用,这一看似微小的“共享”举措,却如同一种创新的催化剂,催生出一股融合与共赢的暖流,为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,烤出了意味深长的“新味道”。
这“新味道”,首先在于“共享”思维盘活了沉睡资源,破解了双重难题。 过去,烟叶烤房“忙一季,闲三季”,是难以盘活的沉没成本;而同期,广大农户却为秋收作物的烘干问题发愁,一旦遭遇阴雨天气,辛苦一年的收成可能毁于一旦。利川的实践,正是用一把“共享钥匙”打开了这两把“锁”。
它超越了“专物专用”的传统观念,通过跨时节、跨产业的资源共享,将闲置的“成本”转化为生利的“资产”。这不仅是对农村现有设施“挖潜增效”的典范,更是用最小的社会总投入,解决了农业生产中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实际痛点,实现了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。
这“新味道”,更在于推动了产业的深度融合,拓宽了农民的增收路径。传统的农业生产往往“单打一”,抗风险能力弱。而“共享烤房”的存在,为农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,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多元化种植。烟叶与玉米、辣椒、中药材的轮作,不仅改善了土壤,更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了完美的产业衔接。
烤房,由此从一个单一产业的节点,升级为连接多个产业的枢纽。它让农民的收入结构从“一枝独秀”走向“百花齐放”,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,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。
这“新味道”,还体现了公共服务角色的深刻转变,烤出了行业的责任与担当。 利川市烟草专卖局(营销部)在此过程中,主动从“管理者”转变为“服务者”和“资源协调者”。他们不仅提供设施,更提供统一的管理、维护和技术指导,确保了“共享”模式能够顺畅、高效地运行。
这一转变,是将行业资源深度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。它表明,涉农国企和部门完全可以在履行本职之余,以其特有的资源和优势,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更强大的动能,在服务大局中彰显更大的社会价值。
当然,要让这股“新味道”飘得更远,还需持续探索。以后,是否可以引入更智能的预约和管理系统,让资源共享更高效?是否可以制定统一的烘干标准,助力农产品品牌化?这些都将成为“共享烤房”模式从“成功实践”迈向“成熟范式”的关键。
利川的“共享烤房”经验告诉我们,乡村振兴并非总要大拆大建,很多时候,创新就蕴藏在对现有资源的重新发现与巧妙整合之中。当创新的思维与务实的举措相结合,即便是田间地头最朴素的烤房,也能升腾起希望的温度,为广袤乡村烤出更加丰饶、多彩的未来。
都古外烟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