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烟田里的青春答卷——一个“新农人”的13年坚守与振兴梦

ace9252183d04a7e928e28a7984e42cd.jpg

11月的武陵山区,晨雾如纱,湖北省宣恩县晓关乡猫山村的梯田在晨曦中苏醒。近日,清晨6点,29岁的杜青成带着村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。尽管烟叶早已采收完毕,但这个年轻的“老烟农”却比采收季节更加忙碌。

“现在正是土地休养生息的关键时期。”杜青成抓起一把泥土,仔细查看着墒情。在这片耕耘了13年的土地上,每一道田垄都记载着他的奋斗故事。

从“烟田娃娃”到“种烟能手”

杜青成的童年是在烟田里度过的。“我是在烟田里长大的孩子。”他说,“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。”2012年,16岁的杜青成初中毕业后,作出了一个让同龄人难以理解的选择:留在家乡种植烟田。

独立管理烟田的道路并不平坦。2013年7月,连续暴雨导致烟田被淹,当时才17岁的杜青成冒着大雨挖排水沟,浑身湿透也不肯停歇。他说:“那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,种烟不光要靠技术,更要靠毅力和责任心。”

凭着这股韧劲,他一干就是13年。

每当傍晚时分,杜青成站在村头眺望:连片的烟田在夕阳下泛着金光,新修的产业路蜿蜒其间。“很多人问我,29岁还守着烟田后不后悔。我说,看着乡亲们靠种烟过上好日子,这种成就感是城里工作给不了的。”他说,这份从童年萌生、历经考验而愈发坚定的初心,让他从一名“烟田娃娃”成长为真正的“种烟能手”。

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科技兴烟”

“父辈种烟主要靠经验,现在我们要靠科技。”杜青成介绍说,他积极参加各类培训,及时掌握烟叶产业发展动态。

2019年,当地推广“井窖式移栽”技术。这种方法能让烟苗成活率提高20%,但因操作复杂让不少老烟农望而却步。杜青成主动试验,天天蹲在田里记录数据,最终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说服了乡亲们。

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时,他自费购买蚜茧蜂示范。当大家看到瓢虫把蚜虫吃得一干二净时,纷纷竖起大拇指。如今,猫山村基本实现绿色防控全覆盖,农药使用量减少三分之一。他用实际行动,将传统农业从“靠天吃饭”转向“科技兴烟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
从“独自耕耘”到“互助共富”

“一个人富不算富,大家富才是真的富。”杜青成说。

他的烟叶产业年均聘用工人200名以上,为周边百姓每年增收2万元以上。他的梦想早已超越了个人的独自耕耘。

2022年夏天,一场冰雹袭击了猫山村。村民田孟情家的烟叶受损严重,杜青成立即组织村民互助自救,又联系烟草公司争取救助资金。“要不是青成,我那一年就垮了。”田孟情感动地说。

杜青成创新推行“互助联烤”模式,把自家烤房共享给周边小户烟农使用。这样一来,小户烟农省了建烤房的钱,烤出的烟叶质量还能提高一个等级。这种模式很快在全村推广,每年为烟农节约成本10余万元。如今,在他的带动下,猫山村烟叶种植面积达2500亩,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村里陆续回来了几个年轻人,跟着他学习种烟技术。“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,农业强国更需要新生力量。”杜青成说,他计划发展烟叶观光农业,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区,让这片烟田产出更大的效益,带领乡亲们走向共同富裕的振兴路。

165096559c694c74a0e8870678d784b2.jpg

夕阳西下,杜青成的身影在烟田中渐行渐远。这个把青春献给烟叶的年轻人,用13年的坚守书写了新时代青年扎根农村的生动故事。在他身后,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绿色田野,更是一条越来越宽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都古外烟网 » 烟田里的青春答卷——一个“新农人”的13年坚守与振兴梦

评论 抢沙发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