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现在,车间烘丝水分波动范围稳定控制在±3%以内,控制精度提升了60%。”近期,在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卷烟厂,烘丝冷却水分智能控制系统正式投入使用,设备维修领域首特专家郭奔看到一项项数据后难掩兴奋。
在生产中,烘丝冷却水分的稳定性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。
“过去,操作员像在复杂路况下手动驾驶,靠着人工检测和历史经验,手动调节烘丝机筒壁温度这个‘油门’来控制水分。”杭州卷烟厂制丝车间中控室挡车工蔡晓慧形象地介绍道,当面对不断变化的“路况”时,就会显得力不从心。
“如果能基于烟丝流量、烘前烘后水分等‘路况信息’进行‘智能驾驶’,是不是就能实现更精准的水分控制?”在郭奔首特专家工作室技术研讨会上,这个设想点燃了技术创新的火花。

工作室带头人郭奔(左)和团队成员在烘丝工序生产现场查看实时水分控制值。
经过多轮论证,工作室团队最终选定模型预测控制(MPC)技术作为生产线的“导航引擎”来自主研发。这套系统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领航员,不仅能实时处理当前的水分信息,更能基于当前状态“预见”未来3至5分钟的“行驶轨迹”,提前规划出最优的“控温路线”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当发生实际水分与预测出现偏差的“突发路况”,系统会立即重新计算路径,动态调整策略,确保持续稳定。

工作室团队成员在中控室验证烘丝水分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。
然而,技术突破的道路并非坦途。工作室团队成员遇到了一个行业共性的“盲区”挑战:“烘丝机启动后,物料从进入设备到抵达水分检测点需6分钟的时间,这关键的6分钟如同‘蒙眼驾驶’——没有任何实时数据反馈!”
如何安全平稳度过这段“数据真空期”,成为一大挑战。
面对“蒙眼驾驶”难题,他们创新引入机器学习技术,利用梯度提升决策树、随机森林等先进算法,构建“预测模型”。该模型像一位熟记历史路况的老司机,通过分析海量历史数据,精准预测烘丝机启动阶段所需的“初始油门大小”,并建立动态修正机制,成功攻克了料头水分波动的控制难题,让“蒙眼”起步也变得安全可靠。
在这套系统的精准调控下,薄板型烘丝机的烘丝冷却水分控制精度得到了显著提升。
如今,浙江中烟杭州卷烟厂正加快推进该技术成果转化,致力于打造一套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水分控制“智能导航”方案。
都古外烟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