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高爱华:“新农人”种出新希望

1294693_1f1d3cc0-d43a-48b9-8d16-6c8e29e767b1.jpg

高爱华是山东省沂水县圈里乡龙山村的一位“90后”烟农。他继承了父辈的勤劳和对土地的热爱,怀揣梦想投身烟叶种植,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
从“逃离”到“回归”

在高爱华的记忆里,父亲种烟全靠一双手和一身力气。

“天不亮,父亲就到地里采收烟叶,经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。”高爱华说,“最熬人的是烘烤烟叶,父亲整夜守在烤房旁,凭经验调节火候,稍有差池,一年的辛苦就可能付诸东流。”

这种辛苦记忆,让高爱华成年后毅然选择逃离。他开过零售店,做过医药代表,一心想摆脱“靠天吃饭”的命运。然而,现实并未如他所愿。在外漂泊几年后,高爱华不仅没攒下钱,反而内心很迷茫。

此时,家里的烟田正悄然发生着变化。沂水县烟草专卖局(分公司)将龙山村列为重点帮扶村,制定了“科技兴烟、产业富民”专项帮扶计划。电话里,父亲兴奋地告诉高爱华:“现在种烟不一样了,烟草公司配备了新式农机,烤房装上了智能设备,还有烟技员定期上门指导。”

2022年7月,高爱华回家探亲,父亲拉着他去烟田里参观,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了他对种烟的认识:昔日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机耕道,滴灌带沿着田垄铺到地头,托管服务队队员穿梭在田间有序采收……

“原来种烟还能这样!”高爱华感慨道。父亲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现在政策好,要不你回来种烟吧,总比在外漂泊强。”那晚,高爱华辗转难眠,父亲的话在脑海里反复浮现,最终他决定回家种烟。

从“门外汉”到“行家里手”

开始种烟后,高爱华才发现,虽然从小看着父亲种烟,但自己是个十足的“门外汉”。

“一开始,我连烟叶的成熟度都判断不准。”高爱华坦言,面对一堆专业知识,他一度想打退堂鼓。就在这时,沂水县局(分公司)驻村帮扶队找上了门。

得知高爱华是返乡创业的年轻烟农,沂水县局(分公司)指派经验丰富的烟技员王庆涛担任他的“技术导师”。从移栽到采烤,王庆涛全程跟进指导。

2023年,沂水县局(分公司)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,不少老烟农觉得“既花钱又麻烦”,不愿尝试。高爱华想起父亲当年挑水的辛苦,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。那段时间,他一头扎进烟田里,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王庆涛请教。短短几天,他就熟练掌握了操作要领。当看到水肥一体化设备能精准控制水肥用量,节水、节肥效果明显,老烟农们纷纷赶来取经。烟站把高爱华的烟田当作示范田,组织了多场技术分享会,让高爱华现场示范讲解,进一步带动周边烟农,推动烟叶产业向标准化、科技化方向发展。

2023年采烤季,沂水县局(分公司)推出采烤分托管服务,高爱华又一次主动尝试。“以前父亲烤一炉烟,得整夜守在烤房外,人累得不行还容易出问题。”高爱华说,“如今托管给专业服务队,他们有智能设备监控温湿度,有成熟技术把控烘烤节奏,不仅自己省心,还能提高烟叶烘烤质量。”

在驻村帮扶队的帮助下,种烟第一年高爱华就取得了不错的收入,也有了信心。接下来的两年,他逐渐扩大种植规模,随着种烟经验的不断丰富,烟叶越种越好,腰包也越来越鼓。

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抱团共富”

“自己富不算富,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。”高爱华说。

起初,不少老烟农对规模化种植满是顾虑。“种这么多地,能管得过来吗?”面对他们的质疑,高爱华耐心解释:“规模化种植可以实现机械化生产。比如植保专业服务队一天就能完成80亩烟田的无人机飞防作业,成本还低……”在他的示范带动下,去年村里12户村民同意流转土地,360余亩零散烟田连成了片。

土地整合后,高爱华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带领大家开展烟叶种植。统一品种、技术标准、管理措施,遇到困难就联系驻村帮扶队,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标准化种植的节奏。除此之外,高爱华还带领乡亲们探索粮烟轮作。“通过粮烟轮作,土地利用率提高了,土壤环境也得到了改善,为下一季烟叶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。”高爱华笑着说。

近年来,沂水县局(分公司)始终将烟叶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,积极培育职业烟农,通过技术帮扶、资源支持等举措带动烟农增收致富。从抵触种烟到扎根烟田,“新农人”高爱华的蜕变是沂水烟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,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无数返乡创业人的真实写照。如今,越来越多像高爱华一样的年轻人回到家乡,通过种植烟叶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。正如高爱华所说:“在烟草公司的帮助下,我们不仅能种出好烟叶,还能过上好日子!”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都古外烟网 » 高爱华:“新农人”种出新希望

评论 抢沙发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