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符昌武:烟田里的守望者

2012年的秋天,山风已有凉意。符昌武背着厚重的行囊,独自一人坐上进山的班车。车辆在盘山公路上颠簸,窗外是连绵的青山和零星可见的烟田。抵达桑植县河口站蹇加坡烟叶收购点时,夕阳正斜斜地照在那排低矮的办公房上。这里是武陵山脉的皱褶深处,云雾常驻,土地贫瘠却偏偏适宜烟叶生长。许多家庭靠这一片片绿叶改变命运——孩子读书、新房竖梁、老人看病……全都指着它。当他第一次蹲在田埂上,手指轻抚过一片被病害侵蚀的烟叶,抬头看见老农眼中深切的期望,这个28岁的青年才真正明白,手中握着的不仅是技术手册,更是农民们沉甸甸的人生。

(符昌武查看烟苗移栽情况)

初守烟田:将青春,谱成大地的诗

最初的三个月,他像一株刚刚移栽的烟苗,努力在这片土地扎根。他的摩托车后座总是带着三样东西:一本翻烂的《烟草病虫害图鉴》、一袋沉甸甸的零件和一个写得密密麻麻的硬壳笔记本。

每一天,天刚蒙蒙亮,他就出现在烟田里。蹲下身,一行一行仔细查看。掀开叶片背面,借手电光辨认病斑,指甲缝里满是泥土,裤脚上沾着露水和草屑。那本手册,从平整到卷边,从洁白到斑驳,仿佛是青春的另一种书写。

八月的一个正午,烈日灼人,李婶在田里打药时突然发现电动喷雾器断了轴。她急得声音发抖:“小符,这可咋办呀,虫可不等人啊……”他二话不说,从零件袋里找出备用轴承和垫片,趴在地上帮她更换。汗水模糊了视线,机油染脏了衣袖。十分钟后,机器重新响起规律的嗡鸣声。她抹着眼角不停说:“好孩子,好孩子……可算修好喽!不耽误治虫,这烟叶就有指望了!”那一刻,他的心仿佛被狠狠揪住:“技术”二字背后,是农民们一季的希望、一整年的吃穿。

那本笔记本,则是他与这片土地之间的密语。“王叔家烤房温控失灵,明日带仪器去修”“赵家女儿考上大学,差两千块,月底卖烟后补”“陈家奶奶风湿,赶集时帮她带膏药”……烟农张叔有一次翻看本子,沉默良久,说:“你这哪里是技术员,你是把我们的事,都当成自己的事在记啊。”

他无法不如此。两年,八个村,跑坏一辆摩托车。数不清多少回摸黑下山、冒雨查田,只记得大家脸上的笑容变多了,当地上等烟比例从51%升至65%,30多户烟农的年收入第一次突破八万元。

他终于相信:把青春写进土地,才能长出希望的烟叶。

再守烟区:用失败,种出未来的光

2018年,经市局组织下派,他到桑植县烟叶分部当主任。站在山顶俯瞰万亩烟田,绿浪翻滚,云霞缭绕,美得像一首诗。可他心中压着一块巨石——老烟农陈大爷的话像针一样扎在他心里:“符主任,我们信你,可种烟就一季。闲下来的时候,心里慌,土地也荒了……”

他们当即决定推广“烟叶+”复合种植,申报增收技术项目——不只为填上烟农“闲时心慌”的收入缺口,更要破解“土地闲置荒化”的难题,让耕地始终保持活力。

一腔热忱的起步,却接连遭遇失败:第一批半夏根烂如泥,刚出的豌豆芽一夜冻透。那些日子,他整天蹲在试验田,一株一株抢救作物,一垄一垄排查土壤状况。晚上回到站里,对着资料和数据一遍遍推算,仪器握得太久,手掌磨出了茧,测土仪外壳斑驳掉漆。

直到第二年春,他们终于成功摸索出“烟+半夏”“烟+豌豆”的共生模式,亩均增收超过800元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烟与作物的轮作间作不仅让土地告别“闲置期”,而且半夏的须根能疏松土壤、改善团粒结构,豌豆的固氮特性能为后续烟苗种植储备肥力,原本可能荒着的地块,如今成了“越种越肥”的丰产田。2020年秋天,该项目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。

6901a9166b8e45156f318787_m.jpg

(符昌武科技创新相关获奖证书)

好经验要从“田间试验”走向“可复制推广”。他一边持续优化种植参数,一边将试验数据与技术经验系统梳理、沉淀转化:围绕烟田生态种植、作物间作管理等核心方向,他在SCI源期刊、中文核心期刊、公开出版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、牵头研发4项专利技术、编制2项湖南省地方行业标准,形成“实践探索—论文总结—专利固化—标准规范”的完整技术链条。2023年,他被评为省局科技创新先进个人。手捧奖状,他感到无比欣慰:靠着一锹一锹翻土、一次一次试验,他们的努力成果终于“照亮”了烟农的增收路。

终守烟业:让烟叶,温暖人间烟火

2023年,他调任慈利县局任党组书记。在一次全县烟叶生产会上,他看着台下那些面孔,有的沧桑、有的年轻,有的急切、有的期待。他突然明白,自己守的不只是烟,更是人,是成千上万家庭的未来。

他们推广“烟稻轮作”,改建智能烤房,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,把科技小院直接建在村口。在慈利遭遇罕见冰灾,近百座烟叶烤房因冻损停摆时,他牵头对接县政府争取专项修复资金,组织分组检修受损烤房的电路与加热设备,一周内实现85%受损烤房恢复运转;还创新联合光伏发电公司,以高强度新型光伏发电板重建并替代受损的烤房顶棚与编烟棚顶。全县改造光伏发电烤房顶800余座、覆盖面积约7.2万平方米。这一举措不仅切实解决了烤房老化、漏水及编烟棚破损等老大难问题,所产生的发电收益还直接冲抵了高额房顶维修费用,打造出“棚内烤烟、棚顶发电”的立体化双赢模式,为项目所在地的村集体带来了持续、稳定的租金收入,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。

这份对烟农增收、技术落地的坚守,收获多方认可:2018年,他因扎根基层、服务烟农的突出表现,获评“优秀共产党员”;2013至2020年间连续多次获评湖南省、张家界市、桑植县三级烟叶工作先进工作者。正是这份始终把烟农需求放在首位的初心,让烟农们的生活悄悄变了样。烟农说,现在烘烤不用熬夜守火,卖烟不愁找不到车,甚至家里人生了病、孩子要辅导,都有烟草人来帮忙。2024年,基于在烟叶栽培、病虫害防治、产业融合等领域的多年深耕,他顺利通过评审,获评高级农艺师。此后他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——要把更专业的技术,实实在在地送到更多烟农手里。

6901a9176b8e45156f318789_m.jpg

(符昌武为“6.18”洪灾受灾烟农捐款)

一个夏夜,他再次去到江垭镇。落日熔金,远山如黛,新装的路灯沿田埂亮起如同一道星河。文化广场上,音乐欢快,人们成群跳舞、散步、谈笑。村支书指着不远处的一栋新房说:“小符局长,您望哈看——‘刘嘎儿’屋里的媳妇回来持家哒,崽也硬是不走哒,到屋里搞民宿搞电商。全靠这烟叶子,‘完安’(我们)走路才硬走,心里才更踏实!”

晚风拂过万亩烟田,叶片哗哗作响,犹如大地在轻轻呼吸。他站在那里,良久没有开口。这些年,大家一起用心守护的,从来不只是作物的四季生长,而是日子的红红火火。

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”

这条路,他走了十五年,仍不愿停步。

他愿一直守下去,守望这无边的绿,守望这泥土的芳芳,守望这人间最美的烟火气。

他知道,每一片烟叶的脉络里,都流淌着一个家庭的梦想;

每一次弯腰俯身的时刻,都是在触摸这片土地的心跳。

这,就是他的守望——

朴素,却坚定;平凡,即永恒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都古外烟网 » 符昌武:烟田里的守望者

评论 抢沙发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